东南大学宁聚京津实践团队赴天津走访鹰帽非遗传承人——于超老师专访
2019-08-07 11:00:00
 近日,东南大学“宁聚京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来到天津,寻访鹰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超老师,听他讲述自己关于鹰与鹰帽制作之间的不解之缘。此次走访为“宁聚京津”团队以“守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借暑期社会实践的契机,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号召,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通过一系列的专访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近日,东南大学“宁聚京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来到天津,寻访鹰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超老师,听他讲述自己关于鹰与鹰帽制作之间的不解之缘。此次走访为“宁聚京津”团队以“守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借暑期社会实践的契机,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号召,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通过一系列的专访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小伙子,会养鹰吗?”

  谈起正式开始学习鹰具制作的缘由,鹰帽非遗传承人于超老师老师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做些手工,20岁左右无意中接触到了鹰,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鹰,开始自己养鹰。二十七八岁时刚好赶上“全民下岗”,凭着早年积累的手艺,在街上开了一家花艺的小门市部。某日,一个老头儿骑着自行车路过,瞧见了店里养着的一只毛色鲜亮的鹞子,便停下车问了于超老师一句“小伙子,会养鹰吗?”。一句话揭开了于超老师人生新篇章的序幕。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养鹰的话题慢慢熟络了起来,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师徒。此后,于超老师就跟随着师傅学习养鹰驯鹰以及鹰具制作。

  二、“鹰猎文化的历史是可以追溯的,就是星星点点也可以体现出来。”

  谈及鹰猎文化,于超老师纠正了普通人惯有的一个传统观念,即自从清朝八旗入关,才把属于他们的马背上的文化带入中原。但实际上鹰猎文化古已有之,不管是苏东坡“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意恣肆,还是李白“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的灵动潇洒,都体现出了人与鹰的精彩互动。

  初始化的鹰猎文化中,人们靠养鹰驯鹰来捕猎食物,获取生存资源,而当历史发展至农耕文明,鹰猎不再是人们获取蛋白质的唯一途径,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式——春捕秋放,人和鹰形成了良性的交互。所以把鹰猎文化完全归结于游牧民族的影响是片面的,这不是个别民族独有的产物,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天津自身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商贾云集,也为鹰猎文化提供了殷实的发展土壤。明朝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满清入关,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北方游猎民族与中原地区传统汉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鹰具是鹰猎文化中的衍生品,而鹰帽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小小的一个帽子,可有大大的用处,鹰坊里边一溜儿都是鹰,这个鹰扣帽,那个鹰没扣帽,在一定的情况下,它们会同类相残。给鹰扣上帽子,让它们适应眼前的黑暗,可以逐步让鹰稳定情绪、熟悉新环境,从而避免横冲直撞,让体力得以保留。

  鹰帽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富于象征意味。对称之美,圆融之境,代表福气的蝙蝠、象征年年有余的金鱼、能够趋吉避凶的如意,有些帽顶甚至是一层一层手工绞出来的,跟天坛上的楼梯一模一样,讲求的正是步步登高的好彩头。细细探究,其间的文化况味一览无余。这样的造型艺术既是制作者对于古典艺术的传承与致敬,又暗含着新一代手艺人对于当代设计道路的独立思考。一方面,看到了经典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认可其造型深度与表现力,意欲跨越时空的鸿沟,接近曾经技艺大师的创造,研究他们的思想方式、创作手法和风格。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创造与改良,不固步自封于老一辈的体系,适时参考西式作品,从中汲取值得借鉴的精华。

  一顶好的鹰帽是体积感、质感和色彩感的整体配合,是一种兼有技艺与文化意义的呈现。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日复一日地进行鹰帽制作,这不仅是对技法的研磨,更是对个人心性的锤炼。缝制一顶鹰帽,两百多针都要掌控着同样的力道,容许误差的范围仅仅是一根牙签的粗细。这样的精细程度,考验的不仅是制作师傅的耐心与细心,更是肯下苦功的不懈坚守。

  在手艺传承中,这种思考与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可能受条件限制无法看见古时杰作,只能从古籍中叩问大师,但这并不妨碍于超老师在天津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体悟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境,凭借一种开阔的博采众长的胸怀,在与鹰的相知相伴中,在鹰具制作技艺的不断精进中,感受到内心的开怀与充盈。

  三、“咱们不干,没人干了。”

  在聊到对鹰帽的传承时,于超老师谈及一段往事。有一年于超老师的师父特意上他那儿串门,临走的时候说“宝贝啊,坚持住了,这行咱得干下去,全国呀,咱们不干没人干了。”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同时也是现在支撑着许多非遗传承人坚持下去的信念。

  于超老师表示,他曾经也收过几个徒弟,养鹰驯鹰的教过,做鹰帽鹰具的也教过,可是其中却很少有人愿意投入20年的时间到这个手艺上去,更多的人接触这项手艺只是认为非遗这个圈子能挣钱。国人了解民间传统艺术更多是为了物质享受,这是令人遗憾的。

  于超老师用简单的一句话“干就完了,就这么简单”,表达了他的想法与态度。每个东西上都有个“于”字,只要烙上这戳,这东西就必须对得起任何一个购买者或者是欣赏者。在很多人眼中,随着国家近些年对野保的重视,捕鹰被禁止,鹰帽鹰具应该是或有或无的存在了,甚至应该逐渐消失。但在于超老师的人生中,鹰帽鹰具、鹰猎文化早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绝非仅仅用来谋生赚钱的手段。正如于超老师所说,这条路不好走,非遗传承人注定是清贫的,但支撑着手艺人们坚持下去的绝不仅是物质,更还有热爱与责任。

  在谈及创新问题时,于超老师也明确表达了他的想法。对传统的东西难以做出更好的改进方案时,创新就有些画蛇添足了。对于有些传统的鹰帽,无论是它的造型设计,还是它的寓意象征,都是近乎完美的,因此能尽可能复原已是很不容易了。但是对于进口的鹰帽类型,将其材质、配饰及色彩搭配上做一些改进创新,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市场需要,这还是必要的。

  于超老师最后也表示,希望能在遵守法律,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找到更好的方式,将上千年的鹰猎文化或其内涵传承下去。

  鹰帽是鹰猎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鹰帽不再仅仅是个工具,它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与内涵。如今随着鹰猎文化的消退,鹰帽制作也面临着传承方面的难题,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鹰帽,热爱并传承鹰猎文化。

 

 

文字:倪嘉翊,张睿洁  摄影:王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