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日至28日,为响应团中央“‘弘扬右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百所高校平鲁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江苏大学电气学院“筑梦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山西省朔州市凤凰城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走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及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结合专业知识对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探访凤凰古镇,感受历史底蕴
实践团队在与凤凰城镇团委刘金叶书记交流中得知:凤凰古镇又叫平鲁城,明朝时称为“平虏卫”。古城依长城,连朔漠,隔山与内蒙古相望,有大道沟壑蒙晋、扼咽喉、开贸易,是历史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军事要冲和驻军重地,同时也是民族交融、通商的交通枢纽。
这片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了实践团队的成员。实践第一天清晨,伴着古寺的风铃声,实践团队沿着阶梯登临北固山,山顶凤凰阁浓重悦目、细致华丽的建筑色彩再次带给实践团队视觉的震撼,青灰色的砖瓦墙加上暖色的主体以及檐下绿蓝相配的冷色,体现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山上依次分布着道佛儒三家的庙宇,还有千佛洞等保存修缮较好的古迹,实践团队在感受北固山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领悟着属于这座山、属于这乡镇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实践团队参观了凤凰城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作品见证了一个小镇的改变,在欣赏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的同时,脑海里一点点还原出城镇当初的模样,体味着凤凰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参观的深入,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涵义,认识到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走访乡村百姓,了解基层民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天总是有这样的魅力,带给人们无限的回忆与憧憬。在团委刘书记带领下,实践团队走出凤凰城镇,穿过油菜花海,沿着田间小路来到田野,采访当地农民。
实践团队在山坡上遇到正在采野菜的当地村民,头顶烈日下,村民弯曲的脊背上汗水流淌,黝黑的面孔上写满着对丰收的盼望,对未来的希冀。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言语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农业仍是晋西北地区农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们大都依靠种植马铃薯、荞麦、莜麦、胡麻等农作物来获取家庭收入。有时,他们也会采摘山坡生长着野菜以及山茶等,来提高原本微薄的收入。随着科技的发展,村民的播种收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人力与耕牛的传统农作方式,转换成了以农机设备为主的现代化种植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勤劳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与村民的交谈中,队员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勤劳和“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对话基层干部,助力乡村振兴
六百户村作为凤凰城镇下辖乡村发展的先行者,在2019年初被评为山西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为深入了解这里的发展经验,实践团队在凤凰城镇团委刘金叶书记的带领下,来到六百户村,聆听这里的巨大变化。
六百户村的第一书记康立府向实践团队介绍道:初到六百户村,他在村子里一直走,一直思考着:能改变什么?村子的道路环境状况不理想,那就先从道路清扫做起。每天比村民早起半小时清扫路面,村民被他的实际行动所感染,跟着康书记一起干。一个个举动,一件件小事,让康书记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得到了民心。认识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忠于人品,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村支书刘馨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六百户村,决心为改善乡村的面貌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回乡村后,她把党建放在了第一步。因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思想这方面先建设好,才是可以长效的来达到扶贫的效果。思想建设的结果也是显著,不仅让六百户村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而且让六百户人对摘掉贫困帽有了信心。
实践团队从两位书记站在扶贫第一线,从中体会到作为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用自己出色的业绩、良好的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使得六百户村从曾经的辉煌没落到现在干部群众和谐统一、村内人人争先进,人人做表率、百姓安心跟党走,更成为了山西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
27日,为期一周的“弘扬右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得画上了句号。实践团队通过一周的实地调研,一一步的丈量,绘出了凤凰城镇的平面图,深刻认识到对于凤凰城镇来说,具备了发展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其充满巨大潜力的背后,缺少的是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开发不全面,缺少的是人才来改变这块璞玉,让它焕发出崭新的光芒。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在改革的浪潮中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去到祖国需要贡献力量的地方,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去散发自身独特的光芒,去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属于当代青年的知识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