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建“5×4”工作法 汇聚基层治理青春力量
来源:江苏共青团   2025-04-15 17:0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重大要求,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坚持夯实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提升青年群众工作能力。南京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共青团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城市,团市委聚焦城市社区现实难题,总结提炼社区团建“5×4”工作法,引导更多青春力量向基层汇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切实为基层社区减负增能。今年8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在江苏调研时,对我市共青团城市基层组织改革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一、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城市社区作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沿阵地,也是广大青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接受历练、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工作对象不清、力量不足、方向不明、方法不多、经费不够等问题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长期困扰,也是共青团纵深推进改革需要着力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是青年找不到。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不同领域青年活动轨迹的交汇点,社区团组织的职责是联系服务辖区内所有团员青年。工作中,14—22周岁的学生团员组织关系隶属于学校,22—28周岁的职场团员组织关系隶属于工作单位,社区团组织对以上团员青年缺乏教育、管理的刚性要求和联系、服务的关系黏性。而社区团组织在册团员多为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内未就业或就业单位未建团的适龄青年,这类群体人数少、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普遍存在“在册不在线”的情况。

二是骨干聚不拢。一方面,社区工作门类繁杂且人手有限,主要从事团工作的社区团干和青少年事务社工一般都身兼数职,开展团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障;加之团干部作为社区青年力量,被抽调借调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现有工作力量配置无法满足青年工作实际需要。另一方面,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比较滞后。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青年社会组织不足百家,对于日益增长的社区治理和青年需求来说更是“杯水车薪”。

三是建功缺方向。一方面,青春建功与社区建设的契合度不高,普遍缺乏有特色的青年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社区团组织在挖掘辖区青年专业优势、打造社区治理“智慧大脑”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以“社区议事团”为例,青年占比不到10%,青年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难以收集。另一方面,青春建功活动类型与数量、青年之家阵地资源共享和统筹服务等还不到位,无法满足青年需求。全市入驻团中央“青年之家”网上云平台的实体阵地266家,今年累计开展活动13203场次,虽然活动总数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但平均下来每家每周开展活动不到1场,在满足辖区内青年常态化服务需求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四是活动不贴心。从活动内容看,社区团组织活动主要是上级团组织布置的帮扶、慰问、走访等规定动作,针对辖区团员青年自主设计、独立开展的活动比较少。从活动形式看,社区团组织活动多以交通路口引导、社区环境整治等一次性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缺少常态化的品牌项目。从活动对象看,团员青年通常作为工作力量参与相关服务活动,鲜少成为服务对象,难以保持青年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热情。

五是经费不够用。在社区层面,团组织开展工作的经费主要依托于党委支持和上级下拨。但是社区工作面广量大,团组织的工作经费未能单独列入年度预算,只能从党群、关工委等部门相关工作经费中统筹列支,团组织开展工作缺乏底气、缩手缩脚。此外,虽然省市区每年会对社区共青团工作助理、爱心暑托班、梦想小屋等工作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但项目固定、经费有限。以爱心暑托班为例,今年团市委筹集130余万元用于支持全市开办207个爱心暑托班,除市级统一支出外,平均每个暑托班补贴4000元左右,但是暑托班的午餐和学员实践研学费用等还需要社区团干部千方百计“拉赞助、找金主”,工作难度倍增。

二、城市社区团建“5×4”工作法实践探索

一是面向4类群体,摸清家底、盘活资源,破解“工作对象怎么找”的问题。汇聚基于工作空间的“单位人”。打破传统的组织关系隶属模式,面向辖区内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较高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通过共同举办、共同参与等方式,将单位青年汇集在社区团组织周围。引入基于学习空间的“大学生”。以“社区青春行动”、大学生暑期实践、学生团员向社区报到等为契机,将大学生团员力量引入社区。改革实施以来,超10万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社区治理。黏合基于社会交往空间的“共同体”。按照青年业缘、地缘、趣缘分布和实际需求,以全市81家骨干青年社会组织示范引领带动社团社群、兴趣小组等基层青年组织发展,将社团青年力量嫁接到社区团组织,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频次。鼓楼区江东街道长阳花园社区培育孵化了鼓舞联盟、鼓乐多艺术联盟等10个青年社团,挖掘青年工作骨干24人、本地青春达人16人。活跃基于家庭居住空间的“年轻人”。结合青年亲子陪伴和子女教育需求,利用“青年之家”团属阵地,设计家长育儿、亲子陪伴、烹饪沙龙等服务项目,让家庭中的青年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

二是建立4项机制,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破解“团青力量怎么聚”的问题。运用“区域化团建”机制,盘活驻地单位“存量资源”。吸纳驻地共建单位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负责人担任社区团组织委员,激发共建单位的主体意识。升级“双百共建”机制,引入高校院所“一池活水”。依托南京共青团“双百共建”工程,已实现127个街(镇)、园区团组织与210个高校院系团组织长期、常态结对共建、双向赋能,并持续向“社区+班级团支部”结对纵深推进。用好“找培聚活”四字法,激发青年社团“内在潜力”。遵循“找到青年骨干、培育青年社团、聚拢一批青年、带动社团活跃”的工作路径,通过技能比拼、社团活动等方式,吸引和发掘青年工作骨干、能人成为社区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为社区建设注入专业性和社会性力量。用活“大手拉小手”机制,提升青少年“参与热度”。创设一批实践性强、体验感好、社会效应突出的“大手拉小手”项目,鼓励青年父母携子女共同参与活动,调动提升社区青少年居民服务社区、共建社区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三是立足4个维度,党建引领、团建融合,破解“建功方向怎么定”的问题。构建“青春网格”,为社区治理提供新支撑。在原有党建网格员的基础上,充分动员团员、青年社团骨干、大学生担任兼职“青年网格员”,较大社区探索建立居民小区“青春网格驿站”,形成“社区团总支—驿站团支部—网格团小组”的青年服务“微网格”。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大华社区共建10个青春网格驿站,选聘兼职青春网格员36人。拓展“青年阵地”,为社区服务打造新空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阵地,打造共享自习室、“青凉补给站”、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等综合性青年门店。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面对青年自主学习交流的需求,创办共享自习室2间,打造青年团聚地,发现、培养青年骨干。开展“青年议事会”,为社区发展贡献新智慧。建立社区青年协商议事制度,动员青年为社区治理献策出力、参与社区“微公益”项目、承接社区“微治理”项目。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止马营社区设计“城市花园改造”项目,邀约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利用专业特长美化社区环境。组建“青年突击队”,为社区攻坚注入新动能。围绕管线序化、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等组建青年突击队,参与重难点任务攻坚。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组建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26支,开展“青年我站岗”“安全生产我先行”等活动百余场,协助办成管线下地等社区年度要事。

四是聚焦4个领域,对照主责、创设项目,破解“服务项目怎么设”的问题。突出文明志愿服务公益性。围绕青年就近就便参与公益服务需求,组织青年开展为老为小、困境帮扶、关怀慰问等“民生关切、念兹在兹”的服务项目。今年以来,超过15万青年志愿者投身“青春文明先锋”行动。突出创业就业实践性。围绕社区治理和青年需求创设项目和岗位,持续开展大学生“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六进”实习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每年募集发布上万个实践岗位。突出文体交友普适性。结合青年特点和文化主流,开展阅读交流、运动赛会、艺术展演、单身交友等广受青年欢迎的活动项目,激发社区青春活力。今年以来,开展“青春同行共建家园”青年交友活动33场,参与青年逾千人。突出家庭亲子活动参与性。面向少年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普法自护、公益市集、红领巾议事会、红领巾楼道长等活动,营造温馨和睦的亲子氛围。

五是拓展4个渠道,广泛联动、赋能基层,解决“经费资源怎么来”的问题。稳定“党政拨”基本盘。在持续开展青少年事务社工配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与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沟通对接,策划政府可购买、共青团可承办的项目,争取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提升“上级给”附加值。依托省市区三级团组织和团属基金会下拨经费,开展各类工作项目。团市委筹集125万元街(镇)、社区(村)大学生共青团工作助理专项资金,设立“联青聚力”公益行动经费100万元,支持各街(镇)、园区开展团青工作。拓展“社会募”主渠道。发挥各级青联、青志协等优势,大力开发社会资源,通过爱心义卖、企业捐助等方式募集爱心资金。近一年来,指导区级层面通过各类渠道 共募集资金562万元、筹措物资价值647万元。创新“联合筹”新路径。通过联合举办、活动赞助、任务领办等,社区团组织 主动联合街道科室、驻区单位、小区业委会、商业机构等共同出资出力出计。

三、深化城市社区共青团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落实基层党委领导责任,全面实现把团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纳入党委巡察监督及教育评价和督导的改革要求。坚持优化基层党团组织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做到组织统筹覆盖、人员统筹配置、活动统筹开展、保障统筹落实、阵地统筹使用。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注重在重大任务、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推动团建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统筹,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二是强化“基层需求牵引”工作思路。围绕各级党委中心任务和青少年需求,推动基层团组织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济困助学、就业创业、实践育人等领域,打造常态开展、长期坚持、具有稳定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切实帮助青少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采取扁平化、项目化方式,统筹实施“精小、实惠、有效”的工作项目,逐步构建以社区团组织为堡垒、以青年社会组织为补充、以青少年服务项目为抓手的改革赋能基层新路径。

三是创新“社会化动员”工作方法。依托党赋予的资源渠道,用好青联、学联等组织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化生存能力。大力建设活动型青年社团,根据地缘、业缘、益缘等不同机理,分类提升社区范围内志愿服务、创业就业、文艺体育等类型青年社会组织建设质量,注重培育覆盖新兴青年、党外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的团属社团。健全完善社区团组织动员架构,团聚青年力量、挖掘社会资源,构建项目、资金、人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动员“生态圈”,为畅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广泛汇聚青春力量。

推荐单位:共青团南京市委

作者:李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