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城市发展所需、活力所在、未来所系。随着城市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供需失衡,现阶段城市之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除了用一些“真金白银”吸引青年流入,通过打造城市文旅IP、展示城市魅力也成为另辟蹊径、弯道超车的一种方式。2024年,淄博、天水等小城市因烧烤、麻辣烫火爆全网,让我们看到不少城市因年轻人的青睐而迅速成为“顶流”,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利用文旅热潮吸引青年选择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的巨大契机。如何实现文旅“游量”与青年人才“留量”的“双向”奔赴,是未来招才引智可以破题的方向。
一、镇江利用文旅资源吸引青年的优势
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江河交汇、山水相依”的独特资源禀赋,在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青年优势上具有先天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是小城旅游更贴合青年趋向。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与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旅游市场的下沉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低线城市出游需求持续释放,小城旅游正成为年轻游客的新宠,2024年一季度中小城市客群占旅游预约总客群的27.7%,较2019年大幅增长。镇江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家,其中5A级景区有2家,文旅资源一直以来就具有“小而美”的特点,既有都市的繁华,可以体会人间烟火气,也有大自然的静谧,可以感受风景秀丽的景区,多处文旅资源具备打造成为爆点的基础,以“京畿路”为例,通过“文化+微更新”的方式,在保留京畿路民国风的建筑风貌和传统的商业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文艺元素,无人问津的老街已经成为“万人打卡”的“新网红”,小红书“镇江京畿路”话题浏览量近40万次。
二是多元文化更迎合青年需求。随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年轻人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娱乐,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滋养和知识增长,文化游在年轻人中的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旅游数据显示,文化游与Citywalk(城市漫步)、“特种兵旅游”和“听劝式旅游”一起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四大旅游趋势。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诗词文化方面,镇江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争相登临的旅游胜地,《全唐诗》吟咏镇江的诗作就有一千多首,仅苏东坡就曾十一次游览镇江,作诗词百余首。宗教文化方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在这里流传,拥有诸如金山寺、茅山、古润礼拜寺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饮食文化方面,融合了南北各地的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口感,又有北方粗犷的风味,早餐和晚茶以面制品为主,中饭和晚饭又以米饭和米粥为主。
三是友好基础更面向青年特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24年1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镇江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5)》,要求以更高站位推进青年事业、更实举措助力青年发展、更优机制保障青年工作。《镇江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省先行的青春旅游先锋城市”的城市旅游定位,强调挖掘新时代青年旅游市场“蓝海”,打造全市年轻化的文旅产品。辖区内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资源支撑,在校大学生10余万名,是名副其实的青年群体“富矿”。同时,镇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场景丰富,高度契合学生、职场新人,美团数据显示,镇江餐饮人均消费45元,仅为南京的68%、苏州的72%。
二、镇江利用文旅资源吸引青年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镇江积极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人才“镇兴”行动,在找准青年引留与文旅发展的融合点上不断发力。成效主要表现为:
一是让青年收获归属感。为了让青年学子们快速熟悉、爱上城市,联合市文广旅局等部门举办“宜游镇江·有模有Young”青春旅游第二季、2024镇江市校园迎新草地音乐嘉年华暨“宜游镇江”大学生专场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发布大学生Youthwalk等青春旅游特色线路,开通茅山、宝华山青春旅游专线,推出青春版转转卡,现场发放“青春‘镇’好 共创‘江’来”大学生“宜游镇江”专场消费大礼包,赠送“宜游镇江”大学新生景区专项免费门票,在推介文旅资源的同时,全面增强大学生对镇江的认同感,活动共吸引全市近千名大学生代表参加。
二是让青年收获体验感。除了“吃住行”文旅优惠政策,积极深化年轻态红色文旅产品打造。围绕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韦岗抗战纪念馆、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多个旅游景点,将弘扬红色文化与讲好“青言青语”相结合,打造丹阳市“清渠·青行”、润州区朝阳光华等青年学习社以及扬中市“永远跟党走”、句容市茅山“军号永远嘹亮”等青年学习社线路,以青春故事、青春表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拥有更多“青春表达”。持续开展团“新”聚力丨大手拉小手·青“镇”研学实践项目,在追寻革命印记、汲取红色能量的同时,深化青年思想引领,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截至目前,已开展1场市级示范活动和5场专场活动,覆盖青少年群体180余人次。
三是让青年收获幸福感。文旅资源,除了可以发挥推介城市、吸引青年的作用,还可以在满足青年情绪价值需求上搭建重要桥梁。致力于让年轻人在奋斗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积极打造“‘镇’好遇见你”青年人才联谊交友品牌,以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等著名旅游景点资源为依托,市县联动推出“品茶香南山”“缘江河交汇”“桂香秋意浓”等不同系列活动30余场,带领青年人才在感受自然风光、体验非遗技艺、感悟文化历史中结交朋友、收获爱情,最终结缘镇江、扎根镇江。
三、镇江文旅资源对青年吸引力不高主要的问题
围绕文旅资源服务青年,让青年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知城市的人文气息和发展机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青年参与度不高。调研发现,镇江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在打造特色文旅项目上与青年的新要求新期待存在差距。比如,举办的文旅消费活动普遍存在参与热情程度不高的问题,2024年举办的“音乐嘉年华”等活动更多是与辖区内高校合作,吸引群体以大学生为主,难以打造消费爆点、形成群体效应。数据显示,非在校青年群体参与率仅为18%,同期扬州“青春音乐节”跨城参与率达41%。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产品设计未精准对接“圈层化”需求;相关商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等细节体验待优化。
二是资源整合度不足。通过开展“宜游镇江”系列活动、打造“青年学习社”线路,镇江共青团与市文旅部门、相关社会机构、各级基层团组织建立了一定合作联系,但缺乏明确合作机制。比如,文旅发展主要资源集中在文旅部门,在具体项目对接上存在信息差,部分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跨部门协调机制运行不够顺畅,青年联席会议制度未真正发挥作用;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亟待创新。
三是宣传影响力不够。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对举办的招才引智、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开展了一定宣传,形成了一定声势,但方式较为单一,运用新媒体平台方法还不够丰富,在差异化宣传上要与周边城市有所区分,在打造特色、形成品牌上需强化创新思维。据《2024中国城市网络传播力报告》,镇江抖音文旅话题传播指数(62.3分)显著低于扬州(112.7分)和无锡(128.4分),内容生产力与传播裂变率存在明显差距。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内容生产未把握“短、频、快”传播规律;在地文化挖掘不深,缺乏统一标识和记忆点。
四、如何更好利用文旅热潮吸引青年来镇留镇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镇江团市委将继续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以“青年经济”引爆文旅市场,以文旅热潮反哺招才引智,更好发挥文旅资源吸引青年留住青年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效创新方式。聚焦文旅消费新业态、青年群体新需求,精心组织开展相关系列活动。体现新模式。引入场景化运营理念,依托金山湖、圌山等自然景观,拓展“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消费模式,打造更多旅游新服务新场景;打造“跟着诗词游镇江”研学路线,放大“知行少年”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等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青少年解读镇江诗词文化、共品山水之美,同时加大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系列精品视频,广泛传播镇江声音、擦亮城市名片。融入新元素。深刻认识年轻人对旅游的认知变化,推进本地市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更好发挥美食经济、夜市经济等对青年的吸引力。实施“青年主理人”计划,充分挖掘街区“80后”至“00后”青年主理人,找准文化基因与青年创新的适配度,探索“文化赋能+社群协作+低成本试错”的运营方式,鼓励街区主理人结合店铺特点创造性开展文旅活动。推出新产品。立足本地文旅资源,在培育红色旅游产品、沉浸式旅游产品上狠下功夫,探索推出更多特色鲜明的年轻态文旅产品,让传统旅游景点焕发新机。借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模式,可考虑在西津渡加入“AR时空穿梭”一眼看千年体验;在北固山景区打造“三国英雄觉醒”沉浸剧场。
二是广泛凝聚力量。联合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探索建立文旅与引才相融合的发展机制。深入开展“招才引智”。结合“人才镇兴”行动,奔赴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宣传推介,以文旅介绍、城市形象为切入点,让青年更好感受镇江人文气息、生活气息。持续推进“研学项目”。结合团“新”聚力丨大手拉小手·青“镇”研学实践项目,扩大研学覆盖面,将研学对象延伸至在校大学生、“两企三新”等“新镇江青年”,联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等场馆,设计“红色剧本杀”“醋坊博士工作站”等体验模块,进一步提升镇江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建强“苏青驿站”。持续优化来镇求职学生“吃住行”等优惠政策,用心用情做好驿站服务提升工作,合理规划周边15分钟青年社交圈,加强驿站周边咖啡店、小剧场等青年社交场所建设,不断加强青年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让青年入住安心、游玩开心、就业省心。
三是推动形成声势。充分发挥共青团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广大青年群体投身城市推介、文旅发展,持续营造浓厚氛围。擦亮品牌效应。深化“宜游镇江”“‘镇’好遇见你”“青年学习社”等品牌打造,抓好新生入学、毕业关键时间节点,进一步整合本地资源,融入本地特色,组织开展入学季、毕业季青春音乐嘉年华,打响本地招牌。加强平台运用。试点建设高校新媒体直联工作室,用好小红书、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介质,重视大学生、“两企三新”等青年群体宣传力量,持续加强镇江文旅资源输出,更好展示镇江文旅形象。用好宣传大使。面向在镇高校大学生,围绕镇江历史文化、文旅资源、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主题,举办大学生新媒体作品大赛。积极联系镇江籍在校大学生,充分发挥城市推介官、“归雁使者”平台优势,以点带面,加大对所在学校开展推介和宣传,向更多学子提供更直接、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
推荐单位:共青团镇江市委
作者:张之路